3K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海上马车夫 > 第三卷 怒海争锋 第337章 龙卷风级二等风帆战列舰

第三卷 怒海争锋 第337章 龙卷风级二等风帆战列舰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这样一来,外城的面积扩大了三倍,可以容纳更多的老百姓居住。

而这条神武大街,也成为了帝国最繁华的街道,老百姓、商人纷纷在街道两旁安家开店,京城房价迅速回落。

陪着香妃逛了一天大街,邓浩楠返回皇宫时,心情既高兴又沉重。

邓浩楠正是深知这点,因此才会暂停对荷兰人的武力驱逐,因为邓浩楠还不想把荷兰人的精力全部用来对付中华帝国,而是希望荷兰人把精力用在对付欧洲的英、法和西班牙上面。

进入神武四年,对比此时的欧洲,英格兰、法兰西、荷兰、瑞典、丹麦,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的新教诸侯等国结成的反哈布斯堡王朝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时刻。

挪威王国的退出,使得联盟少了一大助力。丹麦和瑞典的突然内讧,让联盟少了瑞典这个强国的军事支持。而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第二次解散议会,使得国内再次爆发了反查理一世的叛乱,英国无暇管欧洲大陆的事情,海军有心牵制西班牙海军,但因为查理一世一直挪用海军经费准备内战,使得海军无力去牵制西班牙海军。而荷兰在陆地上继续抵抗西班牙驻荷兰军队的入侵,海军跟西班牙无敌舰队周旋,有心无力。

一切对反哈布斯堡联盟极大的不利,使得这个联盟面临瓦解的边缘。虽然法国最后忍不住出兵了,给联盟增加了一些自信心,但法国军队在陆地上面临西班牙陆军和神圣罗马帝国陆军的联合夹击,不但没有扭转战局,反而被两国的联军侵占了三分之二的国土,三十万法军被围在巴黎附近,苦苦的抵抗。

两大阵营在北欧、西欧、中南欧进行混战,但东欧也不平静,俄罗斯帝国因为东扩受阻,转而南扩,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行第一次俄土战争,双方动员了几十万大军在乌克兰境内展开激战,打的不亦乐乎。

同时,女娲级运输母舰的建造过程也接近尾声,巨大的运输母舰虽然是东方风格,但造船技术大同小异,也可以通过逆向推理,对西方大型战列舰提供指导经验。

龙卷风级二等风帆战列舰,包括舰首斜桅总长69米,宽14米,吃水7米,主桅高52米,标准排水量1500吨。

龙卷风级二等战列舰,船体长宽比例沿用海狮级三等战列舰的成熟技术设计。但龙卷风级战列舰是作为帝国海军建造一等战列舰的过度试验战舰,因此必须突破三等战列舰的限制,增加一层炮甲板,使其火炮数量从七十二门增加到八十六门,达到二等战列舰的火力标准。

因此,增加了一层炮甲板,使得战舰的排水量增加到了1500吨左右,相应的吃水增加了一米多,提供动力的风帆主桅杆也增加了一截,达到了五十二米,接近定镇二舰的桅杆高度。

船体外形上面没有多少改变,除了增加了一层炮甲板的高度外,水线带向上提升了一米。

全欧洲都在混战,而东方亚洲却趋于平静,经过中华帝国神武大帝的治理,中华大地上已经恢复了勃勃生机,虽然天灾还是不断的给这个古老的大地制造麻烦,但朝廷的各项辅助政策和赈济政策得以及时实施,使得这些天灾无法造成*人祸,国朝上下的社会稳定,国泰民安。

京城的繁华若论富丽堂皇的建筑风貌,那么皇城的紫禁城,以及内城那些鳞次栉比的府衙治所和京官豪宅,算是最富丽堂皇的了。

但若论热闹,那么只能出了皇城、内城,到外城才能看到了。

虽然帝国废除了很多森严的等级制度,但在首都北京,依然还是那般森严的格局,普通老百姓和商人们只能聚集在外城和京郊生活。

比较明朝的北京城,中华帝国成立后,出了将大明门改为中华门外,再就是将贯穿北京城的中轴线从原来的八公里,延长到了十二公里,刨除皇宫以内的部分,其他改为神武大街。神武大街从中华门开始,一直通到外城,并延长了四公里,成为全世界最长最繁华的城市大街。外城永定门被拓宽,连同左安门和右安门一起,向南扩张了四公里长,然后从新修建外城城墙。这样一来,北京城外城城墙从原来的二十八里扩大到了六十四里。

三层炮甲板相对于双层炮甲板而言,带来了一个重心提升的问题,这点难不倒工程师傅们,他们将船体底部压仓改为了倒立V字形,增加了船体底部吃水深度,同时将弹药库下移。由于弹药库装载的都是炮弹和火药,战舰三分一的重量都是炮弹带来的。火药库下移,使得重心下移了很多,给船体带来极高的稳定性。同时,火药存放在下面,不容易遭到致命袭击,更可以通过对旁边水密舱注水解除殉爆的可能。

一举两得,即解决了重心问题,又解决了弹药安全问题。

外层船体依然采取高干舷防浪设计,梯形船尾。配神武大炮八十六门,两百毫米二十倍口径火炮三十门,一百五十毫米二十倍口径火炮三十二门,一百三十毫米二十倍口径火炮二十四门。对称式布局。垛楼居中,定员640人。全速风下,最大速度12节,标准速度11节,正常巡航速度8~9节,续航时间12个月。

龙卷风级二等风帆战列舰已经于去年夏末在天津卫造船厂开始铺设龙骨,预计在神武五年完成舰体下水,神武六年夏完成武器安装以及舾装。预计还要经过一年的海试,最终将于神武七年底或者神武八年初达到服役标注。

虽然有了数千学成归来的工匠和技师,但是帝国想要真正实现自行建造一艘一等战列舰出来,还需要走相当长的路。欧洲两百年的经验积累,想要一下子全部吸收进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而将学到的东西真正实际建造出来,更需要时间。以欧洲发达的造船技术,一艘一等战列舰也需要三年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成,何况刚刚学走路的中华帝国海军工业,想要学会跑还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